close
一般說來
先發九棒裡面
第一棒上壘率高、速度快
三到六棒長打能力好
七八九棒則是末段棒
通常要的是他們守備
如果出現安打算賺到
那...第二棒在做啥?
或許有許多人對第二棒的第一印象
就是點...點點點...擺短棒作助攻
所以台灣職棒界
很多著名的第二棒都是短打高手
例如以前的羅國璋
或是現在的馮勝賢
(老邦可能在本季改寫羅國璋的CPBL生涯短打紀錄)
但要是我當總教練
我絕對不會在第二棒擺一個短打高手
反而要把三到六棒往前挪一個棒次
大家想一想
第二棒作助攻的機會多嗎?
大概只有第一局第一棒上壘後
才會需要第二棒短打
其他時間第二棒上場時
應該還是需要他能打出安打吧?
不然再想一想
9局下半落後一分
兩出局後第一棒上壘
這時候你要叫第二棒短打嗎?
還是你會想:這時候要是能輪到中心打者上來該有多好!
所以乾脆從第二棒開始
就擺中心打者
以Lanew熊隊的先發打序為例
到我手上會變成
1.黃龍義
2.林智勝
3.陳金鋒
4.潘忠韋
5.石志偉
6.曾豪駒
7.呂俊雄
8.陳峰民
9.蔣智聰
棒次越前面的球員打席越多
那當然得讓比較會打的人
有更多機會上場進攻
理論上這樣會增加攻擊力
如果一支球隊有個超級核彈頭(第一棒)
串聯第二棒開始的中心打者
第一局就打爆對手!
可惜的是
台灣職棒界的教頭們
排棒還是比較傳統
不像美國職棒
第二棒擺Derek Jeter(去年美聯打擊排行榜第2名)
也許這樣的觀念
還得等個好幾年才會被注意到吧...
全站熱搜